在英國《自然》雜志15日發(fā)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數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人類屏幕組計劃”,因為關于數字生活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我們所了解到的信息可能是不全面、不相關或被誤解的。文中寫道,針對數字生活的詳細記錄展開大規(guī)模分析,比單純計算屏幕時間能帶來更多見解。
過去10年里,有成千上萬分析媒體影響的研究,其中絕大部分是根據“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和“娛樂媒體”等幾大類,分析人們在這些技術或平臺上所花費的時間。但是此次,包括美國斯坦福大學百倫·里弗斯在內的多位科學家指出,目前人們可能接觸到的內容范疇寬泛性、消費模式碎片化、信息食糧異質性、體驗交互性以及設備移動化的程度均過高,不適合使用這種簡化的歸納。此外,人們很容易少報或多報自己在某個媒體平臺上所花費的時間,誤差一般可達每天數小時。
為此,科學家呼吁協(xié)作開展“人類屏幕組計劃”,對人們在屏幕上瀏覽的內容和各種操作以及瀏覽和操作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展開分析。
評論作者解釋道,現(xiàn)有技術“讓研究人員可以非常詳盡地記錄人們的數字生活”。得益于數據共享標準的不斷更新和其他領域不斷積累的經驗和工具——比如基因組學,在滿足數據安全與個人隱私等各種預期和法規(guī)要求下,進行數據收集正變得越來越容易。
評論文章指出,其他“組學”項目多年來已吸納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考慮到現(xiàn)在人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屏幕前度過的,將這種策略用于研究媒體或能產生相同的價值。”
此次的評論文章,并非作為研究論文而發(fā)表,但屬于與科學研究及其衍生物相關的具有話題性、權威性的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