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 網站導航
觀察家網 綜合 >

高價購買求職服務就能省心? 你離心儀的OFFER有多遠

工人日報 | 2020-09-10 08:27:20

離心儀的OFFER(錄用通知)有多遠?在求職服務機構看來,要讓求職夢想落地,可能需要花費1.98萬元或者更多。

為了找到心儀的工作,不少大學畢業(yè)生特別是海歸留學生寄希望于購買求職服務。希望服務機構能幫自己修改和投遞簡歷、獲得企業(yè)內推與直聘機會、提升筆試與面試技巧等。一些企業(yè)瞄準求職者“花錢買省心”的心理,推出了付費求職培訓產品。

價格不菲的求職服務

“回國就業(yè),一片茫然。”2017年12月,留學英國的張念攻讀完碩士學位,拿到了畢業(yè)證。2018年初,她選擇回國就業(yè)。

回到北京后,急需找一份工作的她發(fā)現,自己沒有實習經歷,對國內的求職市場、求職渠道和流程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企業(yè)的招聘信息在哪兒看,也不太會在網上投遞簡歷。”眼看著春招時間匆匆流走,她只想盡快找一份工作,先解決“端起飯碗的問題”。

2020年的獵聘大數據顯示,當下海歸留學生最希望工作的地點中,選擇國內的占比為57.89%,國外占比為18.05%,另外有24.06%的留學生表示還在猶豫。

不熟悉國內就業(yè)環(huán)境,一些留學生在回國求職時遭遇了壁壘。與“單打獨斗”的張念不同,一些留學生選擇購買求職服務產品,希望以此能順利在國內找到心儀的工作。

瞄準求職市場、特別是海外留學生的求職需求,一些企業(yè)推出了付費求職產品,提供職業(yè)規(guī)劃、求職培訓、技能提升等服務,聲稱能幫助畢業(yè)生拿到證券、地產、外資投行等等“錢景”較好的企業(yè)OFFER。

“我們的崗位服務以商科居多,可以留下您的聯系方式,專業(yè)的職業(yè)咨詢顧問會與您聯系。”在多家求職服務機構的網頁,記者注意到,首頁均會彈出對話框,提醒瀏覽者繼續(xù)咨詢客服。有客服表示,需要咨詢者提供畢業(yè)院校、專業(yè)以及畢業(yè)時間,以匹配合適的企業(yè)。

一份服務,價格不菲。在一家機構的報價單上,包括1對1導師服務、多崗位實習推薦、多輪面試輔導的實習產品服務的價格為1.28萬元,全職服務產品的價格為1.98萬元,花費5.28萬元可以購買實習與全職服務產品。

購買付費服務≠保證獲得工作

“名企OFFER護航”“簡歷直達名企HR”“內推和直聘機會”“崗位推優(yōu)”,很多求職服務機構網站打出了頗具吸引力的標語,讓不少求職者暗暗心動。

“咨詢了求職機構,開口就要3.8萬元”“校招面試輔導,交2萬元值得嗎”“遠程審計實習保OFFER靠譜嗎”,在社交平臺,有不少大學生表示,確實有提升求職技巧、尋求實習和就業(yè)機會的需要,希望找到“靠譜”的服務機構,但又擔心花錢買不到效果。

有消費者投訴,雖然一些機構在銷售環(huán)節(jié)將培訓效果描述得非常美好,但付費服務與獲得工作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合同約定是保OFFER,結果投遞簡歷完全石沉大海。”有消費者表示,在一家求職服務機構交了2.98萬元后,機構只是幫助修改了簡歷、做了投遞指導,自己并沒有通過機構找到工作,“投訴也不了了之”。

除了“保OFFER”外,內推和直聘的機會也是畢業(yè)生迫切想獲得的。有業(yè)內人士指出,付費內推的“水很深”。

“內推只是把簡歷推薦給公司的人才庫和某些對應團隊,能不能夠留下來,看的是能力匹配和是否有崗位空缺。”供職于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李羽對記者說,“我們內推不用付費,如果有,也只是私人對接其他機構的行為。”她指出,公司會按照正常流程招聘員工。

記者調查發(fā)現,一些求職服務機構在推銷時往往夸大其詞,誘導迫切希望獲得工作的畢業(yè)生簽訂合同。一旦產生糾紛,維權耗時費力,有畢業(yè)生稱,“在找工作的時候,耽誤不起時間,沒有精力與培訓機構糾纏。”

“給你發(fā)OFFER是企業(yè),不是服務機構。”業(yè)內人士指出,就業(yè)服務機構販賣的是焦慮,倒賣的實際上是信息差,培訓的效果更是因人而異。

就業(yè)服務市場有待完善

龐大的求職群體催生出就業(yè)服務市場。以留學生為例,有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希望尋求專業(yè)人士幫助,以補充求職知識、提升求職競爭力、了解求職動態(tài)、關注求職機會。據統計,求職咨詢、崗位推薦以及職業(yè)規(guī)劃是留學生最期望得到的求職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社會法室副主任王天玉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大學畢業(yè)生在與就業(yè)服務機構簽訂合同前,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機構提供了職業(yè)中介服務,要了解其是否有正規(guī)資質。對于培訓時間、服務的具體內容等事項,雙方要有明確的約定。”

如果就業(yè)服務機構涉嫌虛假宣傳,求職者可以向法院起訴,追究其違約責任,維護自身民事權益。此外,情節(jié)嚴重涉嫌欺詐的,應由行政管理部門介入。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就業(yè)服務機構有其存在的價值,也有適用人群,不能一概而論機構“無用”,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機構提供的服務。求職者不能過于依賴“保姆式”“一站式”求職服務,“還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求職歸根到底還是畢業(yè)生自己的事。”

“應該讓就業(yè)服務回歸原本的價值,讓第三方機構規(guī)范、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王天玉認為,對于就業(yè)服務市場中出現的明顯、典型違法行為,相關部門要及時查處;市場管理機構應設立通暢的投訴渠道,讓畢業(yè)生盡可能便捷地維護自身權益。

“有些機構提供的過度美化簡歷和個人經歷的服務不可取,存在潛在風險。”王天玉提醒,畢業(yè)生自己應做好“第一把關人”,甄別機構提供的求職服務是否規(guī)范。(記者 趙琛)

  • 標簽:高價,求職服務

相關推薦

媒體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