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物理學家組織網(wǎng)16日報道,加拿大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天文學雜志》撰文指出,他們的計算表明,銀河系約有60億顆類似地球的行星。研究人員強調說,估計不同恒星周圍出現(xiàn)不同行星的幾率,可以對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理論提供重要限定,并有助于優(yōu)化未來將開展的旨在尋找行星的任務。
最新研究合作者、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的米歇爾·國本解釋說,一顆行星如果要被視為類似地球的行星,則這顆行星必須是巖石行星,大小與地球差不多,圍繞類似太陽的恒星(G型恒星)旋轉。而且,這顆行星必須位于恒星宜居區(qū)內(nèi),在該區(qū)域內(nèi),巖石行星的表面可以容納液態(tài)水,因此,有潛力適合生命繁衍生息。
國本說:“我的計算表明,每顆G型恒星擁有類地行星的上限為0.18顆。此前,有科學家估算每顆類日恒星擁有潛在宜居行星的數(shù)量從0.02顆到超過1顆不等。”
研究另一合作者、UBC天文學家杰米·馬修指出:“銀河系至多擁有4000億顆恒星,其中7%是G型恒星,這意味著在銀河系中可能只有不到60億顆類地行星。”
通常,與其他類型的行星相比,類地行星更容易成為系外行星搜索任務的“漏網(wǎng)之魚”,因為它們太小,而且距恒星很遙遠,這意味著現(xiàn)有系外行星目錄上出現(xiàn)的行星僅僅只是被搜索恒星周圍行星的一小部分。
有鑒于此,國本使用一種名為“正向建模”的技術來克服上述問題。她解釋說:“我首先模擬了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所搜尋恒星周圍系外行星的總數(shù)?;谖业男行撬阉魉惴ㄕ业剿鼈兊目赡苄?,我將每顆行星標記為‘已發(fā)現(xiàn)’或‘未找到’。然后,我將探測到的行星與我的實際行星目錄進行比較。如果模擬結果非常接近,那么最初的行星數(shù)量很可能就是繞這些恒星運行的行星的實際數(sh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