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道,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公布了銀河系迄今最詳細恒星圖錄——歐洲空間局(ESA)“蓋亞”空間天文臺發(fā)布的第三份有關恒星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等的數據,也包括首次對太陽系加速度開展光學測量得出的結果,有助科學家進一步揭示銀河系演化歷程。
“蓋亞”于2013年發(fā)射升空,在拉格朗日2號(L2)點周圍的軌道上運行,距離地球150萬公里。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引力在此處達到平衡,可使航天器保持穩(wěn)定,開展長期測量。
“蓋亞”的主要使命是利用視差法測量恒星距離,通過連續(xù)掃描天空,測量恒星位置隨時間的變化,據此計算出它們之間的距離。
“蓋亞”前兩次發(fā)布的數據囊括了16億顆恒星的位置,這次公布的結果使恒星總數接近20億顆,數據的精度遠超先前數據。此外,“蓋亞”還追蹤了恒星亮度和位置的變化,測量它們朝向或遠離太陽的速度,并估算它們的化學成分。
研究人員指出,最新數據包括對距離太陽最近(326光年內)的30萬顆恒星的精準測量結果,利用這些數據可以預測未來160萬年內恒星背景的變化。此外,他們還證實了太陽系圍繞銀河系旋轉的軌道加速度——在一年多內,太陽以7毫米/秒的速度向銀河系中心加速,而它沿軌道運行的速度是230公里/秒。
“蓋亞”提供的數據進一步解構了銀河系中最大的兩個伴星系——小麥哲倫星云和大麥哲倫星云,使研究人員能看到它們不同的恒星群。
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研究所的福勞·馮·利文博士是英國“蓋亞”項目負責人,他評論說:“‘蓋亞’正在測量數千光年外數億個物體的距離,其精度相當于在2000多公里外測量一個頭發(fā)絲的厚度。這些數據是天體物理學的支柱之一,使我們能對恒星鄰居進行分析,并解決有關銀河系起源和未來的關鍵問題。”
“蓋亞”將繼續(xù)收集數據至少到2022年,也有可能“延遲退休”至2025年,屆時公布的數據中,恒星位置和速度的精度將分別為目前數據的1.9倍和7倍多。
總編輯圈點
在地球上,人類科學技術已經可以測繪出高精度地圖,為自動駕駛汽車的行駛提供支持。在地球以外,銀河系中乃至系外無數天體的運動軌跡和規(guī)律又是怎樣的?這正是許多天文學家希望利用各種天文觀測工具所要“測繪”的對象。這不,“蓋亞”空間天文臺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再次傳回重要捷報,讓人類對銀河系“看”得更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