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 網站導航
觀察家網 科技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破案”真板齒犀起源謎團 并建立新種原始板齒犀

中國新聞網 | 2021-05-06 14:11:34

作為獨角獸的真實原型動物,體型巨大、具有一個最長可達2米額角的真板齒犀雖早已滅絕,但其起源問題長期懸而未決,備受學界關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鄧濤研究團隊通過對采自陜西省定邊縣一件700萬年前板齒犀化石的深入研究,將此前發(fā)現最早不超過200萬年的真板齒犀前推500萬年,確認其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真板齒犀物種,并建立新種原始板齒犀。

雖然板齒犀屬被認為與中華板齒犀屬關系密切,且板齒犀類2000萬年以來從鼻角向額角的演化過程已被重建,但真板齒犀的起源問題之前尚未得到圓滿解釋,最新研究表明,原始板齒犀是中華板齒犀向真板齒犀過渡的中間橋梁,從而厘清了真板齒犀的起源問題。

這一由中國科學家成功“破案”古生物領域真板齒犀起源謎團的重要成果論文,日獲國際專業(yè)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在線發(fā)表。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孫丹輝介紹說,最新研究的原始板齒犀化石材料已具備真板齒犀的典型特征:體形巨大,頭骨窄長,額角角座呈半球狀高凸;高齒冠,上頰齒原尖收縮強烈而使原尖與原脊幾乎分離;頰齒釉質層表面粗糙,褶皺發(fā)育;有豐富的白堊質覆蓋和充填。

相對于中華板齒犀,原始板齒犀化石具有更進步的特征,已初步演化出真板齒犀的頰齒形態(tài);相對于真板齒犀的進步類群,原始板齒犀化石頰齒較弱的釉質褶皺體現出它的原始狀態(tài)。

同時,這件原始板齒犀化石標本顯示出頭骨與牙齒的鑲嵌演化,是中華板齒犀向真板齒犀類過渡的中間橋梁。形態(tài)學研究與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顯示,中華板齒犀與真板齒犀構成姐妹群并處于基干的位置,原始板齒犀化石代表了真板齒犀最為原始的物種。

孫丹輝指出,通過野外考察,在原始板齒犀化石相同層位中還發(fā)現劍齒虎和鬣狗兩種食肉類動物化石,它們是典型的晚中新世成員,據此研究推測,真板齒犀可能起源于晚中新世的中國西北地區(qū)。

論文通訊作者鄧濤研究員表示,原始板齒犀化石的發(fā)現和研究,為解決真板齒犀起源及形態(tài)演化提供出有力證據,也為板齒犀動物進化建立起動物地理上的聯系。而且,該板齒犀化石對于研究其生存時代的古氣候也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意義。

他說,這類已滅絕的犀牛,過去發(fā)現的化石材料距今大多只有幾十萬年,最早不超過200萬年,但此次研究的陜西定邊化石標本距今700萬年,是真板齒犀最原始的代表。“當然,從距今700萬年到200萬年之間,還有很長的時間間隔,我們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發(fā)現更多的化石證據,進一步完善犀牛的整個演化序列”。

鄧濤還補充稱,約1.3萬年前的古人類,曾經把真板齒犀的形象畫在洞穴壁畫上,這也是長期以來傳說中的獨角獸的真實原型。(完)

  • 標簽:原始板齒犀,真板齒犀,起源

媒體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