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的降費動向備受關注。
【資料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tǒng)計,截至6月27日,年內已有63只基金降管理費(僅計算初始份額,下同),占基金總數不足1%。
基金真的降費了嗎?里面有沒有隱藏著投資者沒有注意到的“坑”?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年內降低管理費的63只基金,它們降費各有各的原因,不一而足。
或因產品改變投資策略,或因從某個渠道下線,或因規(guī)模“迷你”要保殼,或因浮動費率合約……
基金業(yè)人士坦言,目前真正降費的基金很少,基金公司普遍在觀望。
誰在降費?
近日,又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宣布下調旗下基金產品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申購費、銷售服務費率等費用。
6月27日,萬家年年恒榮的管理費年費率由0.40%調整為0.30%,C類基金份額的銷售服務費年費率由0.40%調整為0.30%。
6月27日,金鷹穩(wěn)進配置A類基金份額,申購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的申購費率打“兩折”。
6月26日,泰信鑫利混合基金管理費率由1.2%/年下調為0.4%/年,托管費率由0.2%/年下調為0.1%/年。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年內有63只基金(僅計算初始份額,下同)下調了管理費率,占市場上萬只基金總數比例不到1%。
從產品類型來看,主要以固收類基金為主,其中有48只債券類相關基金(包括一級債基15只,二級債基7只,中長期純債基金11只,QDII債券型基金5只,偏債混合型基金8只,被動指數型債券1只,短期純債型基金1只),此外還有6只貨幣基金。
而降管理費的權益基金僅8只,包括主動權益基金5只(全部為靈活配置型基金),3只股票型被動指數基金。
也就是說,今年以來的降管理費,以固收類產品占大頭,但投資人最關注的主動權益基金僅5只降管理費,占年內降管理費基金總數的8%。并且這5只主動權益基金一季度末的規(guī)模均低于2億元,屬“迷你”基金。這意味著降低管理費的主動權益基金規(guī)模非常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記者據Wind數據統(tǒng)計,年內還有55只基金降低了托管費,12只基金降低了銷售管理費,另外還有部分基金公司公告降低了部分申購費。
三種降費
基金降費名目繁多,包括管理費率、托管費率、申購費、銷售服務費率、贖回費等。
一位基金業(yè)人士告訴記者,要弄清這一輪基金降費,首先要看費率結構,這一輪降費主要分三種:
一是A類的認購費/申購費,以及C類的銷售服務費。這些費用歸代銷渠道所有,也即是說,只有代銷渠道有權決定降費。
二是托管費,它歸銀行所有,決定權在銀行。
三是管理費,由基金公司收取。比如,基金公司對主動權益基金一般收1.5%的管理費,少部分收費1.2%。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公司收上來的管理費并不全部歸基金公司所有,還要分出一部分付給代銷渠道,也即是所謂的“尾隨傭金”,一般來說行業(yè)通行和默認的比例是管理費的50%。據記者了解,這個比例也有例外,比如實力比較強的大型基金公司跟實力較弱的中小銀行等代銷渠道談判時,這一比例可降至35%、40%。
據業(yè)內人士說,更早之前,基金公司付給代銷渠道(比如支付寶、大銀行等)的“尾隨傭金”一度曾最高達到80%,但2020年10月起監(jiān)管規(guī)定“尾隨傭金”最多不能超過50%,避免了基金公司淪為業(yè)務通道。
總體來看,在基金公司與代銷渠道(銀行、三方平臺、券商等)的“尾隨傭金”談判中,“從實力和地位出發(fā)”,基金公司大多數情況下屬于弱勢的一方,要付出較高的“尾隨傭金”,這也是基金管理費率難以下降的原因之一。
有鑒于此,對基金公司來說,一個很大的誘惑是,如果基金公司自己直銷基金,認購費、申購費、銷售服務費,以及管理費,基金公司全部能拿到自己手里。事實上,近年來不少基金公司默默在大力發(fā)展直銷業(yè)務,比如易方達、中歐、嘉實等不少大基金公司。
綜上所述,這一輪討論熱烈的降費,基金的認購費、申購費、銷售服務費、托管費等,能不能降,降多少,決定權不在基金公司,只有基金的管理費是基金公司說了算,因此管理費才是本輪基金公司降費的焦點。
降費背后的真相
當60多只基金陸續(xù)公告降低管理費時,基民喜聞樂見,但基金公司真正開始降費了嗎?背后有沒有隱匿著不為投資人注意的“坑”?
記者通過業(yè)內的采訪調查了解到,今年一些基金降低管理費背后真正的原因。
事實上,不少基金降費是因為產品投資策略轉型。
比如,6月26日,泰信基金公告稱,下調泰信鑫利混合基金管理費率、基金托管費率,即日起將基金的管理費率由1.2%/年下調為0.4%/年,托管費率由0.2%/年下調為0.1%/年。這意味著管理費率下調三分之二,托管費率打“對折”。
一位業(yè)內人士分析,“泰信鑫利下調管理費和托管費,從凈值曲線看,應該是產品改策略了,混合型產品本來就可以改策略,這個應該是從偏股混改成了純債策略,如果管理費再維持在1.2%,對凈值的損耗就太大了,所以降低費率合情合理。托管費也降了?!?
記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泰信鑫利是一只偏債混合型基金,2021年年報顯示,該基金股票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比為28.02%,可轉債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比為61.52%,兩者相加,當時該基金權益資產占比近90%。
但今年一季報,該基金的股票和可轉債倉位清零,與之相對,持有的普通債券占比達96.94%,此外現(xiàn)金占比3%。
也即是說,泰信鑫利基金的投資策略已改變,從“偏股”風格轉為“純債”風格。
一個基金收取管理費的“通則”是,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管理費不同,一般來說,權益?zhèn)}位與基金管理費成正相關,權益?zhèn)}位越高,基金管理費越高。
在泰信鑫利的例子中,該基金投資風格轉型為純債基金,因而今年管理費由權益基金標準的1.2%降至純債基金標準的0.4%,投資策略的轉變才是其降費的原因。與其同類投資策略的純債基金相比,泰信鑫利并沒有降低費率。
這并非是因產品投資策略轉變而降費的個案。
比如年內降低基金管理費的招商豐利,這是一只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去年底該基金的股票倉位為84.08%,今年一季度股票倉位降至29.55%,下降55個百分點。投資策略由“偏股”轉向“偏債”,其管理費也從1.2%降至0.8%。
此外,降管理費的基金中,不少權益類倉位出現(xiàn)大幅下降,比如,鵬華豐尚A在2021年末可轉債占基金資產凈值比30.70%,今年一季度末為0;華潤元大潤泰雙鑫A一季度末的權益?zhèn)}位(股票倉位+可轉債倉位)較2021年底下降20%。
另外還有一類很少人注意到的投資策略轉換帶來的降費。
比如某基金年內管理費從1.5%暴跌至0.3%,降幅高達1.2%,該基金從發(fā)行規(guī)模近20億元,到2023年一季度規(guī)模降至千萬元左右。
對此,有業(yè)內人士分析,“降費是由于該基金的投資策略變了,機構資金撤出后,該基金變成了空殼,從‘打新’策略變?yōu)椤儌呗?。降費也是理所當然?!?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產品改變投資策略是本輪債基降費的主要原因之一,“真降費的基金很少,大多是改變投資策略的。”
保殼、浮動管理費、下線……
降費背后,除了產品策略轉換之外,還有許多不為投資人注意的“坑”。
比如,降費基金中有不少屬于“迷你”基金。
業(yè)內指出,“迷你”基金降費,一大原因是為了“保殼”,方便“幫忙”資金進場,以避免“迷你”基金清盤。
記者據Wind數據統(tǒng)計,年內63只降管理費基金,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有10只基金規(guī)模低于0.5億元“紅線”,另有5只基金規(guī)模在0.5億-0.7億元的“紅線”邊緣徘徊。還有5只基金規(guī)模在1億-2億之間。
也即是說,年內降管理費基金中,低于2億元的“迷你”基金占比近三成。
值得一提的是,年內僅有5只主動權益基金降低管理費率,它們一季度末規(guī)模均低于2億元,全部屬于“迷你”基金。
此外,年內基金降費還有一些特殊案例,比如,富國目標齊利一年基金是一只中長期純債基金,規(guī)模9.37億元,管理費由1.0%直接降至0,是因為該基金收取的是浮動管理費,該基金管理費的適用費率是根據業(yè)績考核周期內的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的大小來決定的。
同時按規(guī)定,該基金在封閉期內不計提管理費,而是在每個開放期第一日對管理費進行一次性計提。該基金的上一個開放日是2023年1月19日。
值得一提的是,該基金去年四季度收益為-1.67%,同期業(yè)績比較基準為0.69%,按業(yè)績來看,該基金未達到收取管理費的標準。
而貨幣基金年內的降費還可能有另外的理由。
“它們可能從某個渠道下線了。”一位基金公司人士透露。
據介紹,與此相對,去年貨幣基金曾出現(xiàn)一波提費,背景是因為一批貨幣基金接入到支付寶、天天基金這些渠道里,這些三方平臺的力推給這些貨幣基金帶來了巨大的銷售量,因此這些貨幣基金需要付出更多的尾隨傭金,某方面來看,也即是三方平臺倒逼基金公司提費。這也實際上導致了在這些三方平臺買貨幣基金要比其他渠道費率的成本更高。
有業(yè)內人士分析,今年貨基銷售盛況不再,部分貨基下線某些渠道,降低尾隨傭金為年內貨基降費提供了空間。
業(yè)內人士還表示,三方平臺代銷基金其實有很多“坑”,比如葛蘭的中歐醫(yī)療基金C份額收取0.8%的銷售服務費(同類基金多為0.4%左右,最低至0.2%),要持有兩年才能免贖回費(同類基金一般是30天)。
“就該基金而言,這意味著持有C類份額半年以上,就不如買A類份額劃算。此前支付寶平臺曾力推該基金,因為它提供的對價足夠高?!币晃粯I(yè)內人士透露。
上述人士說,“看起來三方平臺好像比銀行渠道買基金便宜,其實也不一定。銀行是明面上看著在‘坑’你,賣給你的就是認購費和申購費不打折的A類份額,但是三方平臺其實也可能在偷偷‘坑’你。”
背后真正的問題是,“大家沒有去看C類份額的銷售服務費,也沒有去看基金整體費率結構”。
上述人士表示,專業(yè)人士買基金之前都要看招募說明書,看基金合同,看托管協(xié)議,看費率結構,看投資策略……基金涉及的各種費率規(guī)定在合同里面都寫得清清楚楚。
從專業(yè)人士的角度去看,對于近年來基民瘋狂吐槽基金費率高表示不能理解。
“合同上寫清楚了各項費率,如果你覺得費率高,可以找一些費率低的。比如,主動權益的管理費率一般是1.5%,全市場統(tǒng)一,這沒辦法,但是C類份額的銷售服務費有0.2%、0.4%、0.8%不等,你可以不買0.8%的基金。”一位基金業(yè)人士說。
基民聲討基金費率高,究其原因,業(yè)內認為是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不到位,就是代銷渠道在銷售基金的過程中,沒有跟客戶明確介紹相關的產品要素,而在買入基金之前,也很少有投資人關注基金的費率,頂多關注到申購費,而對于管理費、銷售服務費、托管費、贖回費,以及費率結構等都不會細究,甚至很多投資人完全沒有這些費率概念。這也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埋下了伏筆。
降費路徑
年內降低管理費基金僅63只,占全市場基金總數不足1%,而且它們降費各有各的原因:或因產品改變投資策略,或因從某個渠道下線,或因規(guī)?!懊阅恪币?,或因浮動費率合約……
如果忽略基金五花八門的降費情況,實際上這一輪“降費潮”里,基金公司基本沒有真正主動降費。
“目前基金降費并沒有形成趨勢。大家還在觀望監(jiān)管是否會提出嚴厲的降費要求?!币患一鸸救耸刻钩?。
基民期待基金降費,基金業(yè)內也有不少支持降費的聲音。
金鷹基金表示,“降費主要是為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降低投資者的投資成本,增強投資者獲得感。同時,降費讓利于民也是行業(yè)邁向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海外大趨勢也是基金降費。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總監(jiān)王蕊認為,國內基金管理費率存在優(yōu)化空間,在國內基金蓬勃發(fā)展的二十多年中,美國各類型基金的管理費率逐年下降,而國內的費率一直沒有變動。背后相當一部分原因在于近年來渠道銷售費用占比偏高。為了獲得更多的渠道,基金公司不得不支付更多的尾隨傭金維護銷售渠道。
跟海外資管機構相比,國內公募基金的管理費有調降空間。比如美國共同基金中股票基金的費率自2000年以來降幅接近一半,從1%降到0.5%左右。
“降費是未來趨勢,參考海外經驗,很多指數基金都做到了0費率,收費端轉移到買方投顧這邊?!币晃换饦I(yè)內人士說。
市場上也有另外的聲音。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這一輪降費的背景主要是市場負面情緒的宣泄,“其實費率降了,投資者也不一定愿意買基金,牛市時沒人提降費,熊市覺得基金公司給投資者虧了錢,還要收取管理費,不合理。”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響應基民需求、呼聲很高的浮動費率產品,在市場上并不受歡迎,一位基金業(yè)人士無奈地表示,基民不太喜歡有封閉期的產品,而這類產品盈利時也被大量贖回。
對此,有基金人士感嘆,如果基金賺錢,費率不是問題;如果基金不賺錢,降費也一樣要被罵。比如,主動權益基金年度管理費率如果從1.5%降至1.2%,基民對0.3%的費率并不敏感,對于近年日益尖銳的費率問題,主要矛盾或不在降費,而在基金的業(yè)績。
另一個被基金業(yè)內關注的問題是,一旦全市場基金降費,整個生態(tài)鏈條上的機構或多或少會受一定影響。
有些影響可能是始料不及的,比如基金公司降費后收入下降,可能會造成基金公司增加規(guī)模,以量補價的沖動。比如基金管理費從1.5%降到1%,基金規(guī)模要增加50%,收入才能跟以前打平,基金公司可能會因此更重規(guī)模而不是業(yè)績。
一家銀行代銷渠道人士表示,如果基金降管理費,比如從1.5%降到1%,可能該行的表外收入里的中間業(yè)務收入差不多得降一半。即在扣除相應基金代銷的固定支出之后,凈利部分減少近一半。
記者采訪的業(yè)內人士都普遍認同,基金降費是大勢所趨,如何降則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業(yè)內人士更傾向于“自然”降費,即讓市場發(fā)揮作用,讓基民用腳投票,不希望以行政命令“一刀切”降費。
一季度變化的基金銷售市場或是一個例子。今年市場震蕩之下,指數增強產品火了,成為今年一季度規(guī)模增長最快的一個細分子類產品,它們平均管理費率只有0.8%-1.2%。同期,指數基金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不少指數基金的管理費率甚至已低至0.15%-2.0%,基金業(yè)內感嘆指數產品費率“卷無可卷”。無論是指數增強產品,還是指數產品,它們的費率遠低于主動權益產品1.5%的管理費和較高的申贖費。
其背后的原因是震蕩市場中,大家發(fā)現(xiàn)主動權益基金沒有那么多超額收益,而指數增強或者指數產品也不錯,投資者的資金開始從主動權益基金流向指數增強和指數類的產品,這實際上造成整個市場的費率往下降。
海外成熟資本市場也有著同樣的趨勢。股神巴菲特曾不斷提到:“對一般非專業(yè)的投資人來說,低成本的指數基金是最好的投資?!?
“未來國內投資者可能會更多從主動型產品轉向被動產品,就像美國的發(fā)展路徑一樣,基民用腳投票,費率可以采取更加市場化的定價方式?!币晃换饦I(yè)人士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